维度女性网·名贵钟表

盘点中国人买表的五大常有习惯(3)

编辑:vdo 2014-10-10 17:44

  唯超薄论

  记得小时候听人聊起怎样去评价马匹的好坏,据说腰细、腿长的马就是好马。我相信真正的骑手或马术运动员不一定赞同上述观点,不过此即为大众观点。在很多产品的消费问题上都存在口耳相传的大众观点,如“开宝马,坐奔驰”之类。有些大众观点甚至与专业而客观的评价背道而驰,但由于流传甚广已无法扭转。在名表消费的问题上,中国人特别偏爱超薄表,特别是贵金属材质(黄金、白金、玫瑰金和铂金)的超薄表,如若表圈上再镶嵌点儿碎钻那简直是锦上添花。我考证的结果是:中国人日常公务场合戴表较多,加之手腕偏细,西服配贵金属超薄腕表自然最为匹配,其实也暴露出中国人日常从事体育运动的机会相对很少。不过当我发问道:多薄算超薄?世界上最薄的表有多薄?超薄表的弊端有哪些?恐怕只有专业人士能回答了。

  首先,如果腕表搭载的是石英机芯,腕表之薄甚至可以与硬纸板相当,以斯沃琪著名的Skin系列腕表为例,仅厚3.9毫米,价格大约900元。也就是说超薄不一定就代表昂贵。机械超薄机芯加工难度比较大,行业内最以超薄机械表见长的厂商是伯爵品牌,伯爵超薄表的厚度大约为5毫米,售价要在10万元以上。片面地追求超薄,而不去考虑腕表的品牌、工艺、功能及一些技术参数,很难买到真正对路的东西。这也使境内外表店比较容易浑水摸鱼销售概念。最后需要提醒朋友们:选择超薄,优雅凝炼;但超薄表为了薄而损失了相当的坚固性,所以千万别戴着你的超薄表去打高尔夫、洗桑拿及游泳,甚至在太阳下面晒久了都不大好。

  唯机芯论

  自诩为“玩家级”的消费者特别在意腕表机芯的话题,就像当年对表一知半解的我生生给制表业描摹出一道所谓“艺术类腕表”和“工业类腕表”的界限。但随着认识的加深,大约8年前我清醒意识到这条“界限”根本不存在,瑞士凡称得上顶级的表厂都在用工业的方式制表,扮演主力角色的是先进的数控机床,所以国内表店的销售人员刻意强调的“瑞士制表大师纯手工制造”,那是虚构的故事。当然制表行业离不开手工,好表的“好”字更多体现在机床加工完的初级零件,须经过人手在显微镜下精细打磨,这个过程是一分钱一分货。顶尖表厂均非常重视,而且瑞士一名基础打磨工的薪酬每月可达4万元人民币。瑞士中低端的表厂只做一半打磨甚至不打磨。机械机芯是否打磨与走时精度关系不大,只为看着养眼。所以表并非越贵走得就越准。自1990年代起,ETA这家瑞士最大的机芯制造公司逐渐掌握了85%的瑞士表机芯制造份额。

  于是今天有很多玩家意识到收藏级别的表,强调机芯为品牌自产,不能从ETA公司购买。但随着本人对于瑞士制表业现状的深入探究,刻意追求“自产机芯”的想法显得有些幼稚。即使号称完全自产的顶级表厂,事实上机芯的很多核心部件依然需要从外面购买,比如:螺钉、擒纵装置、游丝等。现代化大生产,分工合作都很正常,只要走时准确、工艺达标、造型美观的都是好机芯。能否保值、增值要看市场的认可度和你的初始购买价格。总之对于“唯机芯论”不能不认真,又不能太认真。

  总结:你越喜欢表,越会发现表这个东西很难直接用“好”与“坏”去区分,品牌和品牌之间,产品和产品之间仅是特点不同,侧重点不同。如果你被一款表的某些特点深深吸引,这些特点又是别的表上没有的,而且价格你能接受,那就放心去购买吧……

猜你喜欢